(相关资料图)

6月8日,以“全球金融开放与合作:引导经济复苏的新动力”为主题的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在上海开幕。在当天下午举行的“全体大会二:自贸试验区功能提升与金融高水平改革开放”上,与会嘉宾围绕自贸区促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问题展开讨论。

全体大会二:自贸试验区功能提升与金融高水平改革开放现场(央广网记者 郭振丹 摄)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方首席代表周小川表示,从国内外一些实例研究对外开放思维和分析框架可以发现,无论是上海自贸区,还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都涉及政策体制的取向选择。选择决策的基础是经济分析,而经济分析取决于分析框架,这跟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

周小川回忆,十年前国家开始考虑在上海设立自贸区,当时各种舆论和想法都有。“有人明确提出要拉一个铁丝网,否则海关、税务的管理会出现很多问题。”当时上海有关方面的领导都明确上海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国内的经济联系不能隔断,交往不能不方便,所以不选择拉铁丝网的物理隔离方法。“如今看来,这个选择十分正确。”周小川说,“建设自贸区过程当中,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手段,包括电子和数字化的手段来加强管理,但尽量避免通过物理隔离的方法进行海关和税务的管理。”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表示,上海自贸区作为第一个自贸区建设,可以用三个“一”来评价其作用。第一个“一”是建立起了以深化政务体制改革为重点,同时以对接国际贸易投资高标准规则为引领,以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动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为内容的一套制度体系。第二个“一”是形成了供其他地方可复制、可推广的一批经验和做法。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1家自贸区,上海自贸区为其他地方的自贸区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第三个“一”是促进了全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上了一个新台阶。

屠光绍指出,金融作为上海自贸区建设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对外开放上起到了四个方面的突出作用。一是建起了一套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二是境外融资和跨境资金流动在宏观审慎监管方式方面做了重大调整,三是在自贸区设置了面向国际投资人的交易平台,四是吸引了一大批机构的集聚,特别是境外的金融机构向自贸区集聚。

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吴富林提出,当前上海自贸区形成新格局,要积极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协同策应,让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最小化,社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二是集聚和辐射的两端发力,形成错落有致的、功能互补的立体阵形;三是制度、技术和文化三维推动,制度是基础,技术是路径,文化是土壤。”

中国银行董事长葛海蛟认为,接下来,可以从三个方面推动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继续推进商品和要素跨境自由流动,助力上海在国际产业发展合作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资金跨境融通便利化水平,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创新数据自由流动新方式,完善数据跨境流动监管机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