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娜 见习记者 杨燕 北京报道


【资料图】

从港股到科创板,创新药市场仿佛一场大型“扫雷”游戏,总有一款跌停等着你。

近一个月以来,无论是“康方、康宁杰瑞、康诺亚”还是“老炮”贝达药业,都领教了一番资本市场的喜怒无常,投资者的爱,说散就散。

这次被安排上场的是2022年7月刚刚上市的益方生物。

6月8日,益方生物开盘后持续下跌,截至收盘报收14.19元/股,目前股价已跌破发行价18.12元/股。

《华夏时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益方生物,对方工作人员表示并不了解二级市场的波动是什么原因,目前公司生产经营一切正常,没有应披露未披露的事宜,近期也并未有面向部分机构的私下调研活动。

等待“揭盲”的新药效益

益方药业官网信息显示,目前公司在肿瘤及代谢性疾病领域拥有多款在研产品,距离商业化最近的产品是和贝达药业合作开发的第三代EGFR靶向药贝福替尼(商品名:赛美纳),关于这款产品的上市,市场曾有消息称其评审结果或不乐观,一度引发部分投资者对其能否顺利上市的担忧。

不过,本报记者查阅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信息发现,该药已于5月29日获得批准,6月2日官网发布批准证明文件送达信息。

2018年,益方生物宣布与贝达药业签订合作协议,将贝福替尼项目中国权益(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转让给贝达药业,贝达药业将向益方生物支付首付款以及后续研发里程碑款项合计2.3亿元,产品上市后外加销售里程碑及销售提成。

贝福替尼上市后带来的收益或将改善益方药业至今除项目首付款外尚无营收的处境。不过,目前国内已有多款EGFR产品被纳入医保目录,仅以第三代EGFR-TKI产品为例,贝福替尼获批上市之前,阿斯利康的奥希替尼、豪森药业的阿美替尼及艾力斯的伏美替尼均已被纳入医保目录。

年报显示,2022年益方生物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亏损为4.83亿元,公司累计未弥补亏损为20.21亿元。靴子落地后,贝福替尼的上市是否能扭转益方药业目前的营收困境,也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话题。

除贝福替尼外,益方药业目前其他产品管线尚且处于相对早期阶段。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底,益方药业曾公告称收到了上海知识产权法院送达的《民事起诉状》等材料。

美国米拉蒂公司(Mirati)提出,益方生物全资子公司美国益方,以及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代星的某项临床前在研项目的技术信息与米拉蒂公司和亚雷公司的涉案技术秘密相同或实质相同,益方生物涉嫌构成对涉案技术秘密的侵害,要求益方赔偿其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9900万元。

目前该案件披露的内容很少,现在很难判断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米拉蒂认为是益方生物窃取了其技术秘密。但结合米拉蒂公司和益方生物的在研管线看来,很有可能是KRAS G12D抑制剂。

创新药的前路

国内创新药行业诞生以来,委实经历过一段和资本的“蜜月期”,无论是一级市场的融资数量和规模,还是港股18A和科创板的设立,都为很多尚无盈利能力的生物医药公司提供了机会。

但从客观角度来说,这也在另一方面造成了创新药行业支付环境单一,依赖资本市场输血的惯性。

上海证券交易所盘后公布的龙虎榜显示,6月8日机构净卖出益方生物7501.98万元,当日成交量14.71万手,成交额2.22亿元。

历数近年来创新药行业波动背后的原因,从监管政策调整,到资本寒冬下普遍性破发,出海接二连三受阻,License out 被退货,到临床数据不佳,每次总有一个坎在等着。

尽管二级市场的股价波动很多时候让人摸不着头脑,也与实际的经营现状关联不大,但不可否认的是,二级市场的股价趋势压力必然会传导到一级市场的投融资领域,导致投资人的态度愈加谨慎。

一位医药行业投资人士曾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国内创新药此前有很多项目都是以“创新”为名,行me-better之实,当时有港股18A和科创板“接盘”,所以大家忽视了这一行为的高风险性。但随着国内集采、医保谈判以及出海之路遇阻等因素叠加,这一风险性逐渐变成了显性基因。其谈到,当初很多PD-1药物在临床II/III期被资本早早抛弃,就是因为PD-1赛道竞争太激烈,10名以外的药品已经失去了市场机会。

“新药研发本身就是九死一生的事,更何况现在很多药上市了也可能收益惨淡。”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目前国内创新药遇到的这些问题国外其实同样遇到过,早期大家过分看重医药行业的抗周期性和收益,却忽略了它的高投入高风险性,在临床前,Biotech公司可能投入不到1000万元就能研发出一个自己想要的分子,一旦进入临床,费用会成倍增长。License out固然是另一条开拓现金流之路,能走通的企业却十不存一。

不过,随着行业的成熟期逐渐到来,在跃迁至下一个阶段的过程中,产业迅速转型,投资者的认知和专业能力必然也为之改变。

一轮颠簸后,希望各家企业都能够实现价值回归、各得其所。

编辑:颜源主编:陈岩鹏

关键词: